一、科学经济学的三个公理
在一切经济活动的过程中,买卖双方都遵循着科学经济学中的三个公理,原因很简单,没有人愿意做亏本的买卖,天下也没有免费的午餐,想要获得必须要付出。科学经济学的三个公理,指明了任何经济活动都应该遵循的内在交易逻辑,符合这些公理的交易就可以赚钱,不符合的就会亏钱。
1、科学经济学第一公理
第一公式也被称之为净满足总额更大化公理,该公式反映出的是净满足总额的绝对量效益,即:
利润总额=销售数量(价格-成本),即:B=Q(P-C)。
在企业的财务统计中,常常区分毛利润与净利润。在一般情况下,要使净利润更大化,主要就是使EBITDA(利税前利润)更大化。因此,EBITDA的更大化就是企业经营所追求的核心目标之一。
2、科学经济学第二公理
第一公式也被称之为满成比更大化公理。为了方便理解,我们采用了当前财务指标作为定义。即:
利润率=利润总额/总销售额
根据当前的财务指标对利润的定义不同,会有毛利率和净利率的差异:
毛利率=EBITDA/总销售额
净利率=净利润/总销售额
这两个公式体现的是投入产出效率的更大化。
3、两个公理的应用
之所以说这两个公理是科学经济学不言自明的公理,是因为一切经济活动都是为了赚钱,人类的所有满足都可以追寻到生存的意义上,没有满足就没有需求,没有需求经济就不会发展,人类就会灭亡。满成比更大化公理反映的是效率概念,净满足总额更大化公理反映的是净满足总额的绝对量效益,即规模效益概念。
第一公理是要求企业经营者要尽最大可能地考虑自己可以投入的一切资源,用以获得企业的潜在利润,而不能使一些资源被“忘记”。这个投入的资源其实就是企业投入的资金成本。
第二个公理是说,要让每一个成本的投入获得更大的满足,提升成本投入的使用效率。而当可投入的成本资源被充分考虑和开发时,第一公理和第二公理是可以同时获得满足的。因此,这两个公理共同作用会带来一个结果:资源利用最大化定理。试想如果企业不遵循资源利用最大化定理的原则,企业一定走在失败的路途上。
最大化地考虑利用潜在的成本资源,并非意味着对一切资源都要不计代价的用某种方式去“开发”,而是说,投入成本资源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净满足总额最大化,不能把投入变成冗余成本,不能为了投入而投入,不能过度的使用资金杠杠导致“烂尾”。规模效益更大化必须建立在资源利用最大化的基础上,这样才能形成资本投入的良性循环。
当你用资源利用最大化定理去分析企业当前经营策略的行为时,你会发现许多企业都是在不顾自身条件的,盲目的追求热点产业,其目的就是借助利好套现。
4、科学经济学第三公理
延续公理。如果净满足总额相等,且满成比也相等,则企业维持和延续原有满足模式不变。如果净满足总额和满成比降低,客户就会不断流失,则企业就会存在改变当前经营模式的动力。下降的越多,改变的动力越强。
延续公理所提示的是,要改变客户原有的消费习惯,必须采用一切手段,推出净满足额和满成比上超过原有消费习惯的创新产品。仅仅做到与客户正在使用的产品“一样好”是远远不够的。当你用延续公理去看当前的独角兽公司时,你会明白,市场上只有第一,没有第二,尤其是在互联网科技企业板块,跟随型企业通常都处于失败的行列。
5、差价交易原则
股票买卖遵循的是差价交易原则。没有差价就没有财富的积累。买卖双方之所以愿意交易,就是因为存在差价,差价是形成利润的必要条件,没有差价就没有交易。“差价”才是推动经济行为的驱动力。如同在电子电路中,只有存在电压,才能驱动产生电流,电路才会工作。
一切经济活动,不论股票交易,还是产品交易,都是一场不断寻找下家的游戏。由此,我们需要对价格和价值进行重新定义。什么是价格?价格就是之前所有交易差价积累到当前为止的总额,说的有学问一点,价格就是构成该产品所有交易差价的积分。什么是价值?就是买卖双方在循环积累差价交易的过程中对下一个买家的托词。因此,我们在选股过程中,不必拘泥于标的的价值是多少,而是要把重点放在寻找产生差价的外部条件。选股就是等,就是看,就是在内心深处不断模拟演练该股票是否出现了产生差价的环境和条件,这才是我们在选股时重要的工作。